梁家河村村委会院落。
金秋时节,革命圣地延安秋高气爽,秋色迷人,瓜果满坡。沿着黄土高原的小山沟走进梁家河村,窑洞旁崖畔上的红枣成熟了,红彤彤的,格外诱人。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置身其中,仿佛穿行于黄土画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意境中。
梁家河全貌。
时光流逝,这个村子的一些细节被保留下来,比如,山峦的沟壑和窑洞上斑驳的石纹……据《史记》记载,在秦代的时候,都城通往北方一带的秦直道就经过文安驿,向南几公里就是梁家河村。
被很多人铭记的却是40多年前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群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给自己和这个小山村刻上永久的记忆。
时光回溯在48年前,不到十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才离开这里,整整7年时间。
让习近平“把心留在这里”的小山村,如今怎么样?走在梁家河村,所见之处让人欣喜不已,山崖上植被翠绿,搬离旧窑洞的群众住进了砖瓦房,村民的生活过得像红枣一样,又脆又甜。
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美时深情地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山青水秀太阳高,好呀么好风飘”
--陕北民歌《知道不知道》
梁家河新居。
白于山蜿蜒向前,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被晨雾妆点得温柔起来。
站在山顶,目之所及,满眼皆翠,高原上纵横的山头像绿浪一样延伸,空气中,苹果香、枣香沁人,山脚下柏油路随着山势蜿蜒穿过村子,路旁白杨树挺拔而立,水坝像碧绿的宝石镶嵌在村子中央,盘踞在山腰的窑洞被鸡鸣声叫醒。
梁家河的早晨来得很早。26岁的梁强六点就开始忙了,他要为游客准备凉粉、抿节、猪肉熬酸菜等地方小吃。
菜香叫醒了睡在窑洞土炕上的游客李华。走出窑洞,眼前的一切昨天至今依然让李华陌生和惊奇:“这一切就是父亲当年生活的地方!”来自上海的小伙来延安寻找父亲知青岁月时的记忆,寻根之旅首站选在梁家河。
梁家河村的村民经营的农家乐。
他用手机拍摄着画面,不时传给父亲。画面上有梁强的“梁家小院”,三孔新修建的砖窑洞,院墙上“知青上山下乡”时的宣传画,手机画面将父亲的记忆拉回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但院墙的黑板上写着“免费WIFI开放”几个字又折射出这个小山村翻天覆地地变化。
李华对于这个小山村的过去多来自父亲的诉说和文学作品。
史铁生在文章中曾描写过延川当年的情景,“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只有打新窖或是做棺木的时候,才放倒一、两棵。碗口粗的柏树就稀罕得不得了。要是谁能做上一口薄柏木板的棺材,大伙儿就都佩服,方圆几十里内都会传开。”
梁家河知青旧居院门口的枣红了。
黄土高坡,不见黄土。“树,全是树,山是绿的,没有黄土;窑洞,全是窑洞,一点也不破旧,是崭新的。”李华在朋友圈中发布了这样的文字,配图是绿色的山脉和坐落山腰的成排窑洞。
红彤彤、脆甜的大枣。
李华走在梁家河周边整洁的村道上,路旁的枣树挂着鲜红的枣子,脚下是建成了雨污分流管道,将污水排入管道输送分流,路过广场、停车场,公厕整洁干净,砖瓦房整齐漂亮……在梁家河村史馆中,李华站在一张张黑白照片前,看着以前的荒山、破旧的窑洞久久沉思,“变化让人震撼,颠覆了我对陕北农村的认知”。
“我们将继续完善梁家河小区建设;提升梁家河村庄的绿化、亮化、美化;对周边村庄的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梁家河支书巩保雄说。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着那好光景”
--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
“农民永远不能丢了自己的老镢头”。
在支离破碎的丘陵地带,尽管自然条件差,陕北高原上的农民永远都忘不了自己的老本行--种地。长期以来,靠天吃饭,但往往天公并不作美。习惯于饥寒交迫的农民有点戏谑又有些无奈地称自己为“受苦人”。
如今,“受苦人”的称谓已经逐渐被人们忘记,民歌中“受苦人盼着那好光景”的愿望也已实现了。
“山上种树山下养猪,去年实现整村脱贫。”巩保雄说。
美好生活的愿望照进现实,充满坎坷和艰辛。
梁家河村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在梁家河“知青旧居”的院子外面,保留着一口沼气池。1974年,时任大队党支书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了这口沼气池,这也是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1975年8月,全省沼气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村上做了经验介绍……
沼气池旁边窑洞的外墙上,是一幅手绘的宣传画。上面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
9月,正是苹果飘香的季节。年近古稀的老农张卫庞如今成了梁家河村的苹果种植大户。他种植的10亩苹果树,今年已经是第三年挂果。
“今年天气暖和,果树没有受到冻害,你看这果挂的多喜人。”张卫庞顺手摘下一颗苹果,又撑开满是褶皱的手掌晃了晃,“今年至少能产5万斤。”说这话时,他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张卫庞说,若按照去年的价格,他今年的毛收入预期在25万元以上。
像张卫庞一样种植苹果的有很多。
新的愿景正在打开,在一份《梁家河村发展规划》中,写到“整合区域内苹果基地6000亩,推进标准化管理、生产和经营,延长苹果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山上果树飘香,山下养殖业搞得热火朝天。梁家河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目前,养殖企业在村里已建成了现代化的标准生猪养殖大棚10座,其中6座已进猪,存栏量达1万余头。
“每出栏一头向群众分红100元!”村里农民乐呵呵地说。
2015年,梁家河村村民人均纯收入15186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梁家河富了,周边的村却还穷着,要让一村富带动一片富。”延川县委书记张永祥说,延川已推出大梁家河区域发展规划,即将梁家河、舍和沟、木瓜山、梁家塔等四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融为一体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各有侧重,整体推进。
在一块耕地上,原支书石春阳说,眼前这块夹在山沟里的平整田地,就是当年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和插队知青们打坝淤地造就的良田,如今仍是村里的耕地。“梁家河养殖业初见成效,种植业稳固发展,乡村旅游稳步向前,哪一项百姓都能见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乡亲们日子过得好了。2015年,习近平在访美演讲时再次深情回忆起了梁家河,“梁家河修起来泊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了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
“那里山花烂漫,红枣飘香,到处弥漫着文化的祥光”
--陕北民歌《延川,我可爱的家乡》
梁家河媳妇儿贺艳与丈夫一起在村里经营着一家“梁家河”品牌特产直营店。据贺艳介绍,该品牌是由延川县一位女企业家都志兰所创建,主要经营小米、红枣、山地苹果等陕北土特产,目前,该公司在梁家河、延川、西安等地开了多家连锁店。
互联网+土特产正在梁家河兴起。贺艳说,公司在京东、天猫上都开了网店,销量非常好,“在店里买点特产,用微信支付,这些很简单就实现了” 。
像贺艳这样的土特产店在梁家河有好几家,这些店面的兴起得益于梁家河近两年来大力发展旅游。
“每天至少有上千游客来参观,逢重要节假日最多时有六七千游客。”原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石春阳说,近两年来,到梁家河村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有延川县城的,也有延安市里的,甚至有不少外市外省的。
在一处“铁业社”的房子里,61岁的老铁匠梁玉前,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拿着火钳,火苗熊熊燃烧。“近平当年带领我们创建了铁业社,村子旅游发展起来了,我就回乡创业了。”在火光的映照下梁玉前笑得很开心,“村里每个月给我发2600元工资,打铁挣的钱也归我自己,老伴给村子打扫卫生每月也有1200元工资,日子过得美着咧。”说着,他从火中拉出火钳,将锻打的铁器放在铁墩子上,抡起铁锤开始锻打。
近年来,梁家河围绕知青文化体验、生活体验和劳动体验不断加大旅游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游客多了,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服务跟不上、管理不到位等等。于是,村里就决定成立一家文化旅游公司来进行统一管理运营。
2015年5月1日,在延川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延川县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
王保林是该旅游公司的负责人,他也是梁家河村人,早年曾外出务工。据王保林介绍,该公司属于村办企业,其主要职能是为游客提供摆渡车搭载、引导、讲解等服务,同时承担着秩序维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等工作。目前,公司共有员工120余名,其中80%以上为梁家河村村民,只有讲解员、财务人员等专业性较强的一些岗位则来自社会招聘。
“旅游公司不挣钱,也不打算挣钱,能保本就行。”王保林说,梁家河是一个村子,即使成了旅游景区也不可能收门票,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为摆渡车接送游客的车资。公司不挣钱,但村民却增加了收入。一方面,村民在公司上班,可以领工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村里的旅游环境维护好了,游客多了,在村里的农家乐、特产店消费了,村民自然也就增加了收入。
让石春阳感到高兴的是,这几年的梁家河“热闹得很”,许多外出务工的人都回到了村里干起了各自的营生。村里不再冷清,荒废的窑洞和破败的村道也得到了修缮,新修了文化广场,村容村貌今非昔比。
在半山腰有一个挂着“窑洞宾馆”牌子的小院,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石春辉是这家宾馆的主人。小院里并排3孔砖窑洞,被石春辉打理的井井有条,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温馨、安逸。窑洞里盘着土炕,一孔可住4人。石春辉说,他的宾馆按窑洞收费,一孔一天160元,来住宿的游客不少,收入可观。
目前,梁家河村已经开起了6家农家乐,3家窑洞宾馆。每天,村民们都用陕北人固有的热情和极具当地特色的饭食招待着八方来客。
在一个广场上,村里统一修建的一排小房屋里,凉粉、抿节、榆钱麦饭等小吃吸引着游客前来品尝,甘泉米酒露、延川枣汁等当地饮品也别有风味。
66岁的刘金莲也过上了好日子,因为知青们在她家的窑洞住过,窑洞吸引了大量游客,她在院子里摆上鞋垫、红枣、杂粮等出售。“我每天打扫下自己的院子和院旁的道路,村里还给我每月发1200元工资。”
在一份《梁家河村发展规划》中写到,延川县有关方面将建设知青生活体验区,利用村民废弃的土窑旧院落,适当加以改造,建成“四土”(土窑、土炕、土灶、土院)体验院落群,让游客住土窑、睡土炕、用煤油灯,体验当年的知青生活;建设进村步行道、耕作体验区、打谷场、知青菜园、红叶树林、拓展基地等;全面提高梁家河村餐饮经营管理水平,确保食品安全,提升游客满意度,鼓励开办集住农家乐、吃农家饭为一体的农户型宾馆,将住宿接待能力提升到300人左右。另外,坚持开展商标整顿,从严维护“梁家河”品牌形象。
“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
--路遥《人生》
著名作家路遥9岁时就来到延川,直到读完高中离开延川。他的作品中有段话令梁家河很多村民念念不忘:“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
走进梁家河,能深刻感受到,村子里发生的一切正好印证了这段话。
在一处知青窑洞的墙上挂着一张珍贵的文件影印件--这是一份手写的文件:“梁家河大队党支部:经公社党委1974年元月10日会议研究决定接你队石玉新、石风兰、习近平三同志为中共党员。党龄即日起计算,特此函告。”
一群“90”后学生在窑洞中入神地看着马灯、信件等。带队老师说,他们之所以选择来到梁家河旅游,是为了让这些“90后”来接受教育来了,让他们感受一下曾经的那段岁月,学习那种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这位老师所想到的,也是目前延川县乃至延安市正在做的。
在当前面向全体党员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中,延安市选定了梁家河作为基地分批对全市1910名“第一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学员全部住在群众家,吃大食堂,旨在教育、引导和激励他们扎根农村、心系百姓、干事创业。
“我们要把梁家河建设成‘党员干部三观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励志教育基地’。”张永祥说,梁家河精神是值得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优秀精神,因此梁家河不能仅仅成为一个旅游景区,更应该是一个教育基地。
梁家河村举行的党性培训教育活动。
在一处有石碾、草垛、知青井的平整土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正在进行。来自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东维讲到,“我们要向知青学习理想远大、矢志不渝的精神;学习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情怀;学习为民务实、踏实苦干的做法;学习勤奋好学、开拓创新的精神……”来自徐州市一群党政干部聚精会神地听课。
“我今年带了70多个学习班来梁家河教授党课,平均每期有五六十个学员。”王东维说。
张永祥说,在对梁家河的建设过程中,会注重保持梁家河原貌,淡化商业气息,让游客在游玩中亲身感受到当年的激情岁月,感受到艰苦创业、励志奋进的梁家河精神。
一方面两个基地的建设稳步推进,一方面梁家河村基础组织也在不断创新发展。目前,以服务群众生活和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精心制定工作方案,梁家河村委会一直走在前面,“两学一做”教育率先在梁家河村开展,梁家河全体党员,已学习了党章、党规,开展了系列讲党课活动和“作为梁家河党员,我该怎么做”的研讨,同时推行了“党代表活动室”、“两说一联”、“党员承诺制”、“三亮双诺”、“党员积分制”和便民服务机制,全力推动了党建工作,村支部团结共事、共谋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975年10月,习近平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到清华大学上学,离开梁家河。临走时,习近平最后召开了一次村干部会议。石春阳至今还记得,会上,习近平嘱托大家:“今后不管谁当领导,都要为群众服务,一碗水端平。”
时光飞逝,从习近平当选大队书记到今天巩保雄当村支书,基层党组织在梁家河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梁家河党支部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关注民生、发展农村经济、化解矛盾的核心力量。
1975年10月7日,习近平离开梁家河;1993年回到这里看望父老乡亲;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他舍不得村里的乡亲们,眷恋这里的山山水水,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村里的乡亲们回想起习近平当年在村里生活的情景和回乡的情景至今念念不忘。
梁家河的变化是中国扶贫路上一个普通村庄的缩影。走在梁家河的山山卯卯间,瞧!崖畔上的枣成熟了,一颗一颗,红艳艳的,格外甜。